懵懂的孩童才论好坏。
真实、残酷的成人世界,只遵循利弊,以及基于利弊所衍生的忠诚与背叛、高尚与卑鄙、信仰与坚持。
南唐、吴越双方都在拼命,李沆与边育贤,各为其主,所作所为,都在情理之中。
侥幸逃脱的唐军,一边狂奔,一边吹响骨哨,对同伴发出了刺耳的警报声!
只不过,为时已晚,另外三路乔装改扮的吴越士兵,已经潜入了寒山寺驻地。
火光,熊熊燃起!
“记住,只做一件事,放火!”
吴越士兵借着唐军服装、盔甲的伪装掩护,流窜放火!
谢彦刚巡查完毕,还在回转营地的途中,突然,耳朵机敏地捕捉到了骨哨的嘶鸣,一抬头,寒山寺周边,火光冲天、浓烟滚滚!
顺便提一下,《资治通鉴·南汉》中提到过,赵光义登基后,曹彬攻打南汉郴州的时候,缴获“革帐千余,铠甲上万”,其中的“革帐”,应该不完全是现代意义上的“皮革”,否则帐篷成本也太高了。
考虑到南方多雨,为了避免军帐腐朽、损坏,外面应该会抹猪油、清漆一类的材料,用来防水防潮。
推而广之,南唐的帐篷,应该也做过类似的处理,而这种材质,一旦点燃之后,在油脂的作用下,基本是没救了。
一声怒吼:“回营,杀贼!”
谢彦这次,没有再提“救火”的事情,他很清楚,火,能够在当下情境中烧起来,来者一定不是善茬儿。
抱着必死之心,人不死绝,火扑不灭!
晕头转向的唐军,被越发凶猛的火势震惊了,下意识地,立即去找水桶、铁锅等,一切能盛水没火的家伙。
然而,稍不注意,突然被“自己人”从背后偷袭,捅了个透心凉!
“你……你们……”
“唐狗,去死吧!”
一杀人,就暴露了,瞬间围拢过来的唐军,将吴越奸细剁成了肉泥。
潜入者只是一小部分,在起火之后,隐匿在暗处的吴越军队,就主动发起了进攻。
“地理决定论”认为,一个民族或聚落的战斗方式,取决于人口所在的环境,以及所能获得的资源,加上长期生活的习惯,进一步形成了不同的优势。例如——
契丹方面,最擅长的就是骑兵作战。
中原政权,陆军(步卒)作战强悍的一逼。
南唐方面,最善于水战,这得益于强大的造船工艺。
至于吴越,最厉害的战斗方式,就是一种近乎于“自我毁灭式”的攻击范式。在江东历史上,典范人物包括项羽、黄盖、要离等,无论是自刎乌江,还是“苦肉计”,都是不拿自己的命当做命!
故而,当不知所措的唐军,见到一群不要命的人冲上来之后,瞬间慌了手脚,匆忙抵抗之后,又发现自己这边太吃亏了。
唐军普通士兵的标配,就是长矛、梭镖一类的武器,在正面战场上,可谓“一寸长,一寸强”。
然而,夜间作战,尤其是面对突然出现、贴身近战的对手,长兵器反而显得笨拙很多,匕首、短剑、手刀等短兵器的优势体现出来,白刃见血,可谓“一寸短、一寸险”!
更要命的是,吴越人拼命的时候,嘴巴也不闲着——
“呜哈呜哈——”
“哈哈艾兮——”
“啊呼呜呼——”
一边拼命,一边叫唤,加上狰狞的表情,夸张的肢体动作,宛如幽冥世界里的巫师,正在进行一场诡异的祭祀仪式。
南唐士兵,主要是天雄军,根本就没见过这种架势,若是换成岭南来的“荡寇军”,或许就不害怕了。
在寒山寺这一战场,断去手指、脸上少肉的李沆一方,显然更占据优势。